投资神话——资本市场的鼎盛传奇(上)

国道资产   2019-01-18 本文章371阅读

去年币圈大佬李笑来有段录音被网友们爆料出来,虽说言语粗鄙但又有那么几分滋味可寻,其中有句话就让小木昆意味深长,“没有什么行业比资本市场更成王败寇了”。

是的,资本市场如战场,战场上永远不缺站到最后的胜利者,同样资本市场也永远不缺收益至上的传奇人物,本期文章会向大家介绍资本市场上极负盛名的十位投资大师以及他们的投资经历与特色。

1. “最大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

image.png

经典名言“不做研究就投资,和玩扑克牌不看牌面一样盲目。”

1977年,33岁的彼得·林奇着手管理麦哲伦基金时,基金规模仅为2000万美元。13年后,基金规模达到了140亿,翻了700倍,基金持有人也超过100万人,几乎每200个美国人里,就有1个人持有麦哲伦基金。

拥有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麦哲伦基金不仅创下了多项纪录,还保持13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高达29%。

image.png

——麦哲伦基金 ——标普500 ——罗素2000  (1977-1990收益率对比图)

“投资你所知道的”是这位投资大师常常挂在嘴巴的话。彼得·林奇曾回答电视台主持人什么是他“成功的秘密”时说:“我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和阅读700份年度报告。”林奇还有个定期交流的习惯:每隔一个月和每一个主要行业的代表人物至少交流一次,以免漏掉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消息。

彼得·林奇将选股当做一门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学问,他认为过于迷信数据,常常会让投资过程逐渐脱离实际,忽略许多重要的细节,从而导致失败。而投资者过于依赖直觉来作出投资决策,不去认真看报表,甚至连所买股票公司的核心业务都未必清楚,仅仅凭借小道消息,或者几根K线做投资的行为也十分可怕。

除此之外,林奇还有个选择消费行业牛股的秘籍就是逛街,他认为消费股的好坏在于自己能不能认可他们家的产品。一次他去购物,看到玩具反斗城里孩子们玩得流连忘返,就知道这会是个牛股。结果不出所料,玩具反斗城的股价从25美分一路涨到36美元,涨了144倍。

2.华尔街“空神”约翰·保尔森

image.png

经典名言“风险套利不是关于如何赚钱,而是关于如何不输钱。”

“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巴菲特的这句投资格言广为流传。但是如果要将它演绎为一幕舞台剧的话,约翰·保尔森当之无愧是最佳男主角了。被华尔街誉为“空神”的他就是电影《大空头》里那个一意做空美国房市基金经理的现实原型。

image.png     image.png

《大空头》剧照

早在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时,保尔森就判断很多在虚高股价支撑下的互联网并购案会“流产”掉,因此他大量卖空。在互联网股票狂跌的2001年和2002年,他的基金都分别增长了5%。逆市飘红,投资人便闻风而来,到2003年,他的基金规模达到了6亿美元。两年后,他管理的总资产更达到了40亿美元。

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的约翰·保尔森拥有出众的独自分析问题能力,这使得他后来的投资策略与传统的金融家有着很大的区别。他的思维并不受制于金融体系中的条条框框,也不依赖信用等级评级机构的打分,而是喜欢收集海量财务信息自己分析,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

2006年初,人们普遍认为,房价绝不会在全美国范围内下跌,房贷专家们不断地鼓吹着楼市和住房抵押市场将持续红火,信用等级评定机构也纷纷为华尔街的金融产品打出AAA评级。

"专家们被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蒙蔽。" 约翰·保尔森摒弃了评级机构的信用数据,他亲自带领自己45人的团队,追踪成千上万的房屋抵押贷款,逐个分析所能获取到的个人贷款情况。

image.png

《大空头》剧照

2006年7月,保尔森决定做空美国房地产市场,然而随后的几个月,美国房产市场依然繁荣,丝毫看不到萎靡的迹象,保尔森的基金在不断地赔钱,甚至被投资者认为疯掉了。

2006年底,次贷危机已经初见端倪。保尔森的基金开始扭亏为盈,升值20%。他的信心越来越足,紧接着又建立了第二只同类基金。直到2007年2月,保尔森管理的两只基金在华尔街的冬天异军突起,截至2007年年底,第一只基金升值590%,第二只基金也升值350%,基金总规模已达到280亿美元。有数据统计过,被誉为“赚钱之神”的他个人的赚钱速度是每秒158.55美元。

3.“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

image.png

经典名言“当你真的沉浸其中时,你会发现,这是一场游戏,有输有赢,每天早上都会重新开始一场战争。”

他是全球最大一档债券基金的操盘手。

他掌管的资金达八千一百亿美元,是股神巴菲特的四倍。

他更是唯一摘下三次晨星(全球基金评鉴龙头)最佳固定收益基金经理人的人,三十年绩效打败大盘。

他就是三十年投资不败的“债券之王”(the Bond King)的比尔·格罗斯。

格罗斯的一生都在不断和情绪作斗争,惕厉自己,在生活、投资上发展出一套高度自律的系统,藉以打败情绪。三十年来,格罗斯的办公室里,始终挂着利弗莫尔的照片,以及他的名言:“投资人必须提防很多东西,尤其是自己”。好友、MSN Money财经作家提摩西曾形容道,为格罗斯赢得桂冠的技术只有一点:严格而专注的自我要求。

格罗斯不仅自我要求甚严,也要求旗下基金经理人跟他一样自律、长时间工作,并控制情绪,即使再大的交易成功,都不能欢呼。格罗斯的纪律也显现在长期趋势的观察。他每天花上好几小时在办公室思考、不发一语。中午,他固定与全公司一百多位基金经理人讨论全球趋势,甚至高薪聘用十四个数学博士写数学程式,计算未来趋势的各种风险,然后再根据风险程度,分散投资到公债、公司债等各种衍生性金融商品,降低风险。一旦确认长期趋势,格罗斯等到机会就下大注。

image.png

2000年5月,他就坚持认为,美国的一场经济衰退就要来临,而高科技股票泡沫的破裂和美联储疯狂提高利率的举动,正在为这一场残酷的经济减速创造条件。这时,他的公司便开始将100亿美元的公司债券转换为美国政府债券和政府支持的住房抵押债券。在几个月内,他就为公司赚取了5亿美元。

2001年2月,格罗斯又把200亿美元投入到美国国债,他相信美国为了全力以赴恢复经济增长,美联储会大幅度下调利率,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在国债中撤走了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并将20亿美元投入一种短期债券的操作,从中,太平洋投资管理获得了15亿美元的利益。

2001年12月,美联储连续第11次削减了利率。当这一消息公布时,从伦敦到纽约的交易所里都充满了激动不安。债券市场也立刻显得生机勃勃,很多债券的价格都开始上扬。格罗斯又一次用事实来展现他的实力,由于准确预测到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他在一天前刚刚进行的10万份欧元合约的买卖,而这10万份欧元合约也在一天之内为他挣回了1亿美元。

                                                                                                                                                 稿件来源:私募排排网

关注
一键咨询